智能建筑学院召开2025级新生专业教育
——深耕专业路,绘就城乡图
9月23日下午3点,智能建筑学院于精建楼121教室召开2025级土木工程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会。专职辅导员梅光华主持,11名骨干教师参会,助力新生搭建专业认知框架、明晰学职方向。

构建双师团队:夯实育人师资根基
学院院长吴晓深耕工程力学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次斩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教师团队实力突出: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土木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专业资质过硬;有10年以上大型国企一线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主持过总额超百亿元的路桥、市政重点项目,斩获“湖南省芙蓉奖”“湖南省优质工程奖”等行业奖项,实战经验深厚;有深耕教学科研,主持省级一流课程、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有专注学生成长,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屡获佳绩。全院“双师型”师资全覆盖,可提供“理论授课+实操指导”一体化教学支持。
解读专业内核:锚定学职发展路径
吴晓院长以《谈工程师职责》为题,结合衡阳大火、常德桥南大火等典型案例,剖析工程安全与责任的重要性,重新定义“新时代工程师”职业内涵。他拆解工程师“监、检、审、验、参、鉴、处、推、用”九字职责,强调扎实专业能力是履职基础,寄望新生以严谨态度钻研学问,成长为“创造未来世界”的工程师。

肖珍副教授以《基建为民 智建未来》为切入点,阐释土木工程专业是支撑国计民生“支柱”,是“一带一路”的亮丽“名片”,更是筑牢国防与人防安全的重要“基石”。结合全国57万亿基建订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行业动态,明确“土木工程大有可为”,并给出学习指引:研读经典著作,以“三重境界”治学,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王晶高级工程师以《启程:发现城乡规划的魔法和使命》破除专业迷思,将规划师比作“诊断城市病的医生”与“协调空间的指挥家”。通过深圳渔民村“从渔网到互联网”转型、上海15分钟生活圈建设案例,展现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塑力;梳理政府公务员、设计院、科技公司等7大毕业方向,强调“平衡利益是规划终极艺术”,帮助新生理解城乡规划“有温度的空间创造”本质。

教学秘书侯莉聚焦学业管理需求,详解学籍流程、学分分布与考核要求,明确本科4-6年弹性修读年限,细化成绩评定标准,为新生规范学习行为、规避学业风险提供清晰指引。
筑牢赋能体系:护航新生成长进阶
梅光华指出,学院围绕“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出特色”培养理念,构建三大核心育人体系。其一,以“双师型”团队为根基,凭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实战能力强,保障个性化指导;其二,深化产教融合,与常德市上德检测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平台,企业资深工程师常驻实现“课堂即工地”,依托常德城发集团打通“学习-实习-就业”全链条;其三,聚焦长效发展,后续将通过认知实习、产学研课题参与、定期答疑与职业规划指导,推动新生从“知识吸收”向“能力建构”转型,成长为适应智能建造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湖南“三高四新”建设与国家基建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教育会形成“启蒙-赋能-护航”完整指引闭环,助新生清晰掌握专业学习“路线图”,为未来四年专业进阶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