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程师的职责
——致智能建筑学院2025级新生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代表智能建筑学院全体教师热烈欢迎同学们来常德“西郊大”智能建筑学院学习!
当唐山创智城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5G传回工地实时数据,当上海花旗大厦的绿色和智慧化升级将年能耗降支出低300万元,当河北农家院采用“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技术160小时建成抗震农房——这些正在发生的建筑革命,正是你们未来要投身的智能建造新世界。
我们智能建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出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就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智能建造工程师。
下面我将结合人工智能与智能建造的时代浪潮,为大家阐述新时代工程师的概念和岗位职责。
工程:是指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一群人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在智能时代,这个过程更融入了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建造过程更高效、更精准、更绿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光有理论,重于传授的是师;光有实际经验,是匠;理论与实际结合并能驾驭智能技术的才是新时代的工程师。所以,智能时代的工程师是指那些在工程专业领域,既能运用传统工程知识,又能掌握人工智能、BIM等新技术,通过数字赋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发现一般性法则,常问“为什么”,是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则遵照既定原则,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技术问题,常问“有什么用”,是创造未有的世界,其称谓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某一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具备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而其中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更是创造未有世界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如果说传统工程师是创造未有的世界,那么新时代的智能建造工程师则更进一步——在数字空间中先构建虚拟世界,再将其精准落地为现实,这正是长沙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正在践行的发展路径。
工程师岗位职责可以用九个字概括为:监(监督)、检(检查)、审(审批)、验(验收)、参(参加)、鉴(鉴定)、处(处理)、推(推广)、用(应用)。在智能建造时代,这些职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在监督检查方面,负责通过AI监控系统对工程质量和技术工作进行总体控制,监督智能设备维护使用规程的执行。就像长沙数智工地通过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测,我们的工程师需要掌握智能监测工具,让质量管控从“事后检查” 转向 “实时预警”。
(2)在审批审核方面,参加重大工程项目的智能建造方案审批,负责BIM模型的审核与优化。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项目采用“云+端”协同模式实现全过程正向设计,通过虚拟环境提前发现设计冲突,这要求我们的工程师必须精通数字化设计工具。
(3)在质量验收方面,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工程基础、主体分部和单位工程进行智能验收。马王堆院区项目通过三维全景智慧运维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工程师的必备技能。
(4)在竣工验收与投诉处理方面,参加智能化工程项目的验收会议,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顾客投诉并反馈。通过建立建筑数字模型,我们可以精准追溯问题源头,提高处理效率。
(5)在质量事故处理方面,运用AI诊断系统对重大质量事故进行鉴定和处理。不定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检查工程现场,结合智能分析算法,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隐患。
(6)在技术推广上,大力推广智能建造技术、绿色建材应用,是湖南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湖南已将装配式建筑纳入“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当前正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6年底实现全省装配式建筑产值5000亿元,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60%,其中长株潭地区力争超70%,为发展明确了方向。
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智能建造的实践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三一筑工的建筑机器人、远大住工的智能生产线、中南大学与三一集团共建的智能建造研究院,都展示了新技术的巨大潜力。作为湖南的工程师,我们既要掌握BIM、物联网等通用技术,更要立足本土,推广适合湖南特点和建筑需求的智能解决方案。
所以,工程师应该在生产实际中,大力提倡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和绿色建材,为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建设更美好的国家做出贡献!
同学们!要当好新时代的工程师不容易,需要你们在大学四年里既学好传统工程知识,又掌握AI、BIM等新技术,积极参与产学研实践活动。
人生从来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如果把常德“西郊大”比作一张广阔的天幕,我希望同学们在这张天幕上,演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同学们请记住,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你们一定要:“两眼瞄准前方,重任扛在肩上,困难踩在脚下,遗憾留在心中!”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为行动而思想!
最后,祝创造未有世界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即未来工程师的你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学习愉快!
吴 晓
2025年9月9日
附:吴晓简介
吴晓,二级教授,曾任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常德学院智能建筑学院院长。系湖南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应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振动与冲击》《空间结构》编委,《工程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强度与环境》特约审稿人,为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曾获评全国力学优秀力学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双模量、非线性振动等工程力学方面研究,主持省级重点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EI收录80余篇,主编教材2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