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院

关于加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7-04

作者:

点击数: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湘教通〔2025112
湖南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
学科专业建设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加速推进我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助力湖南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现就加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紧密对接湖南产业发展需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学科专业优化重塑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优化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高校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超前布局一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鼓励有办学基础和能力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优先发展智能芯片、量子计算、大模型算法、农业 AI、医疗 AI、空天智能等学科方向,积极增设人工智能领域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优先支持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机器人工程等紧缺方向扩大招生,加快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湖湘特色鲜明的一流人工智能学科专业。
        2.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高校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湖“4×4”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学科在理论创新、研究范式、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作为学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增长点和催化剂,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二)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3.重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体系。高校要以人工智能+”才培养为核心要素,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将人工智能、鸿蒙操作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元素融入相关课程,将国产人工智能软件和模型等纳入教学内容。要全面开设通用+特色”“人工智能伦理道德”“GAI(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国产通用大模型应用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鼓励高校积极利用国产大模型相关的开源课程资源,建设“AI 素养+AI 伦理+AI 实践的三级课程体系,加快建设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
        4.构建人工智能+”数字资源体系。高校要紧跟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联合相关头部企业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工智能+”高质量数字资源,及时将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与产业前沿技术融入课程数字资源,鼓励校企共建“AI+鸿教学资源库。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梳理形成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研发新型数字化教材、智能教学课件、交互式仿真实验等数字资源,构建可共享、可持续更新的智能资源体系。
        5.建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体系。高校要整合校内外人工智能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研究。要加强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聚焦我省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加强与重点企业合作,积极构建行业大模型,开展鸿蒙操作系统适配、AI 大模型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合作,共建共享一批算力基础设施,联合开发智能化教学助手,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三)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综合能力
        6.提升管理者人工智能素养。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升其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战略决策力和组织推动力。鼓励高校统筹建设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提升平台,为教学管理提供政策指导、数据分析工具和智能决策支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领域深度融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7.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高校要全面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教师数字伦理教育,支持教师开展人工智+”教研教改,赋能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要为教师课程教学、教研教改和科研实践,提供必备的算力资源、软件平台及工具支持,保障教师应用中的技术需求。鼓励高校依托虚拟教研室和基层教学组织,构建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8.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高校要将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增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赋能学生创新创业与成长成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未来智能学习中心,打造集知识服务、学习支持、教学辅助为一体的人工智能+”习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激发学生专业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
    (四)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
        9.智能助研。鼓励高校搭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辅助平台,支持科研数据的智能采集、处理和分析,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推动科研文献自动检索与知识图谱构建,助力科研人员获取最新前沿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实验设计和方案模拟,减少资源浪费和实验风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和技术开发。
        10.智能助学。鼓励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数据、知识掌握程度等多维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精准画像,并开发智能学习推荐系统,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规划,提升学习效果。推动智能辅导机器人、虚拟助教等应用,实时答疑解惑,并通过学习行为追踪和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1.智能助教。鼓励高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应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与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前准备阶段,实现教学资源智能推荐、教学内容自动聚合与课件辅助生成,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设计与内容组织;在课堂教学阶段,辅助教师进行知识讲解、重点提示与多媒体调度,提升课堂呈现的直观性与互动性;在课后反馈阶段,自动汇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覆盖情况与学生课堂行为数据,为教师提供教学内容优化建议,辅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
        12.智能助评。鼓励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发智能测评工具,实现自动化、动态化的学习评价,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指标。通过数据可视化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评价结果,支持教学调整和个性化指导。
        13.智能助管。鼓励高校整合教学资源、学生信息等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资源调度,实现教室、实验室等场地的智能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智能化学生事务管理,简化选课、成绩查询、毕业审核等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借助智能客服机器人,提升师生咨询和服务响应速度,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校园服务环境。
    三、工作要求

      (一)坚持政治引领,强化责任落实。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主体责任,将人工智能作为学科专业优化重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确保工作方向正确,任务落实到位,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

      (二)弘扬数字伦理,筑牢安全防线。高校要制定并完善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科研教研、教学管理的技术规范、应用指南和数字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可控。

    (三)加强应用监管,保障健康发展。加强对智能教育产品、工具和服务的审核与过程监管,规范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人工智能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生评价等关键教学环节的应用规范与质量评估机制,确保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
                                                                                                                                                                     2025 6 19


常德学院 ©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4-000016 湘ICP备19002496号-1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209号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高泗路常德学院

电话:0736-7716690

邮箱:0000000@XXX.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