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2025年第22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ISCC)湖南省赛现场传来捷报:常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参赛团队凭借自身努力,在高手云集的“小型人形机器人”赛项中,一举夺得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并有三支队伍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实现了学校在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获一等奖的团队,从左至右分别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501王毅 机器人工程2502毛中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503向绍金)
一项高水平赛事,一次实力的印证
ISCC竞赛由中国兵工学会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定的国内学科竞赛榜单赛项,也是国内信息安全与智能安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赛事之一。其“小型人形机器人”项目,因全面考核机器的智能感知、协同控制与自主决策能力,被公认为含金量较高、竞技难度较大的赛项之一。
在这场智慧与技术的较量中,常德学院代表队沉着应战。队员们所控制的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适应性、动作流畅性与智能任务执行等方面表现稳定而出色,最终赢得了评委的认可。
一份精心的谋划,一套坚实的保障
佳绩的取得,源于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学院的精心布局。为备战此次大赛,智能制造学院提前谋划、精准发力,迅速成立了由院长刘晓林亲自牵头,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团队,最初有293名同学踊跃报名,通过考核筛选以三人为一组组队方式选拔出20支队伍共60名同学参加了校级选拔赛,确定4支队伍12名同学参加省赛,并全部获奖。

参加省赛的4支队伍共12名同学合影
自9月8日新生入学起,学院便高效启动了队员选拔、团队组建与系统化培训工作。在整个备赛周期中,学院统筹各方资源,为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后勤保障,为赛场上的辉煌一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段奋斗的征程,一枚汗水的勋章
成功的背后,是师生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指导教师陈星光、肖雄亮、刘晓林全程投入、倾囊相授,与同学们并肩作战。从对舵机的精准控制,到动态平衡算法的迭代优化、视觉识别系统的智能升级,团队对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在近两个月的高强度集训中,师生们放弃休息、夜以继日,针对机器人行走稳定性的难题进行了上百次调试,并创新性地引入了先进的姿态融合算法与目标识别机制,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深夜的实验室里,师生们忙碌的身
影,是对“奋斗”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陈星光老师(右一)带领队员在做竞赛训练
一个崭新的起点,一片未来的蓝图
此次历史性突破,是智能制造学院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育人理念的丰硕成果。通过竞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全面锤炼。
展望未来,智能制造学院将继续深化智能机器人、AI算法等前沿方向的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更多高水平科创团队,助力学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梦想,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奋斗未有穷期,突破永无止境。
祝贺常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期待竞赛团队在10月24日于西南林业大学举办的国赛舞台上,再传捷报,再创辉煌!